您当前的位置:中国IT科技网资讯正文

希拉里、朴槿惠同陷“闺蜜门”,解析闺蜜之间的心理学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2017-09-08 11:33:25  阅读:1585+ 来源:新浪科技 作者:王斑

  2016年的秋冬季节,最火爆的“韩剧”是什么呢?没错,就是真实发生在韩国总统朴槿惠身上的“闺蜜门”事件。10月末,韩国媒体爆料,在朴槿惠“闺中密友”崔顺实委托物业处置的电脑中发现200份文件,其中44份是朴槿惠演讲稿,文件打开时间在总统演讲前。

  韩媒进一步披露,崔顺实不仅干涉总统演讲稿,还对朴槿惠的衣着、甚至是外交问题,进行大范围干涉。对于以上信息,崔顺实予以承认,而她并未在韩国政府担任任何公职。韩国数万人举行了抗议集会,要求总统下台。

▲朴槿惠因“闺蜜门”两次公开道歉(供图:CFP)

  无独有偶,“美剧”这边也爆出了闺蜜戏。在美国大选投票日前夕,总统候选人希拉里被爆出多封私密邮件,指明她泄露美国机密文件换取利益。据说是希拉里的闺蜜兼助手胡玛·阿贝丁,将希拉里所有邮件通通共享到了自己的邮箱里。甚至媒体普遍认为,此次希拉里的落选,受到了此事件极大的影响。

  在女性逐渐步入政坛要职的今天,为何“闺蜜干政”频频上演呢?作为公认的女强人,希拉里和朴槿惠为何会如此依赖和信任自己的闺蜜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闺蜜中的心理学。

▲韩国民众组织大规模抗议游行( 图片来自网络)

  闺蜜之间相似和互补往往微妙共存

  人生中如能够拥有一位知音,是莫大的幸福。在传统典故中,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芳,俞伯牙因为知音的去世,终生不再弹琴,足见友情珍贵。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,害怕孤独、希望与他人在一起,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。

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心理援助首席专家金颖认为:友情基本是我们从家庭进入社会后第一个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。它产生的心理根源是我们对亲情、亲密关系的补偿与延续,它存在的心理意义是我们在环境适应中寻求归属感的需要与满足。

  1974年,朴槿惠的母亲遇刺身亡。22岁的朴槿惠在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,还要承担起“第一夫人”的重担。这时,崔顺实与其父亲崔太敏来到朴槿惠身边,给予她心理支持。作为初入社会后结识的闺中密友,崔顺实在朴槿惠心目中的地位自然无可替代,这也是媒体普遍认为朴槿惠“越轨”行为的原因之一。当一个人初登总统这样“高处不胜寒”的高位,求助于作为精神支柱的闺蜜,似乎在感情上也变得容易理解了。

  那么,茫茫人海中,两个不相识的陌生人,是怎样产生互相吸引,从而变成闺蜜的呢?可能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:两个相似的人容易产生好感。没错,根据心理学的研究,拥有相似的价值观、信念、兴趣爱好、社会背景、年龄、经验的两个人更容易成为挚友。所以,在闺蜜之间,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,比如逛街、购物、美食、情感问题等等。

  不过有意思的是,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相差很大的时候,彼此的好感度也可能因为互补而增加,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
  ①需要的互补。比如,一方是一位美食爱好者,而另一位正好精通厨艺。

  ②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。比如,医生和病人之间,产生的友谊往往非常牢固。

  ③人格特质的互补。比如,一个外向的人和一个内向的人之间,往往更能产生吸引。

  所以,在闺蜜之间,相似和互补往往微妙地并存。两个人的兴趣爱好相仿,但是在性格气质上又互相补充,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更能走近对方的内心。

▲由于涉嫌干政,朴槿惠“闺蜜”崔顺实被韩国检方紧急逮捕( 图片来自网络)

  人生不同阶段对“友谊”理解不同

  当然,仅仅是有强烈的吸引力,还未必能做的了真正的闺蜜。也许在现实中,我们见到的更多是人走茶凉的一幕,但在心中,人们真正憧憬的友谊,是能够同甘苦、共患难的。

  1979年,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也遇刺身亡,时年27岁的她一度陷入“孤立无援”的境地,从而远离政坛18年之久。在这段“隐遁”的时间内,崔太敏和崔顺实一直给予朴槿惠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。正所谓“患难见真情”,朴槿惠正因为闺蜜在其低谷期不离不弃,才会对闺蜜有着如此的信任感,乃至到了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,还是依赖闺蜜出谋划策。

  因为稀有,所以才珍贵。从心理学上来说,亲密而又稳定的友谊并非是人先天就拥有的,而是在后天与人的交往当中慢慢习得的一种较为高级的人际关系。

  研究表明,3-5周岁的孩子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并不能形成“友情”的概念,他只能从自我出发,简单地认为:能够和自己在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,而不愿意和自己玩的就不是朋友。

  而6-9周岁时,孩子对友谊的理解开始形成,但是认为朋友的行为必须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,否则就不是朋友。

  9-12周岁时,孩子的友谊逐渐进入了“双向帮助关系”阶段,这个时候的朋友双方往往能够互帮互助,但是却具有功利性的特点,往往只能“同甘”,不能“共苦”。

  而到了12岁以后,人们才能逐渐发展出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友谊:相互信任和忠诚,相互分享和帮助,兴趣一致并且互相倾听,共同解决困难,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。这时,“闺蜜”的概念才会真正形成。

  可见,对于友谊的理解,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变化。在人生中,出于各种需要结识的朋友,以及和他们的过往经历,记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。

  用“自我暴露程度”可衡量闺蜜

  闺蜜这个词,原本仅仅形容女性之间的好友,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加入到“闺蜜”的行列了。那么,闺蜜和“哥们”“知音”“死党”还有区别吗?或许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看:“闺”代表私密,“蜜”代表亲密。所以笔者认为,相比起一般的好友来,闺蜜之间的联系更紧、更加“贴心”。

  沟通时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,在心理学当中称之为自我暴露。面对不同的朋友,聊天时自我暴露的程度不同,就可以反映出亲密程度。因此,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“探测器”。

  济南中心医院康复科心理咨询师史静认为,人际交往中,适度的自我暴露可以促进心与心的交流,增加亲切感。比如,“我是蔡琴的歌迷,我喜欢她的大气。”这就是一种自我暴露,通过这种暴露,对方能了解你的喜好,如果他与你的爱好相同,自然会增加好感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  心理学根据自我暴露程度的不同,将其划分成了由浅到深四个水平:

  第一层:兴趣爱好方面,比如饮食习惯、衣着习惯等等。

  第二层:态度,比如对人的看法,对时政、新闻的评价。

  第三层: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,如自己的自卑情绪,和家人的关系等等。

  最深一层:隐私,比如个体的性经验,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。

  只有在进入后两个水平时,才能称之为亲密伙伴的关系,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这样的闺蜜呢?

  不过,无论关系多深、多密切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暴露的领域。所以,在闺蜜相处的时候,不能因为关系亲密,就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,更不应该随意侵犯对方不愿意暴露的隐私。

  人生如有知己闺蜜站在身后排遣孤独、鼓励支持,固然是件幸福的事。不过,笔者想在最后说一句:和闺蜜的情感交流,毕竟是属于私人空间的范畴。如果把其和工作搅在一起,既容易伤害到好友的情感,也可能像朴槿惠和希拉里这样“铸成大错”。在女性越来越多地迈入社会重要工作岗位的今天,如何分清楚与闺蜜的私情和工作的“大义”,是每一个职场人都应该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
  TIPS:

  与闺蜜的相处的四原则

  1、重视与支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。喜欢是有前提的,我们通常更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,所以对于闺蜜,要尽量给予及时地,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的友情。

  2、重视付出。人际关系中,我们通常会期待自己的所得大于或等于所失,至少是别太少于失。对于闺蜜为你的付出,应该及时给予回馈。

  3、理解与肯定。由于闺蜜之间的关系非常亲近,自己对于闺蜜的任何评价将是非常敏感的。所以,如果要对闺蜜进行建议时,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委婉地说,而不要直接进行否定。

  4、注重平等。也许随着时间的变迁,闺蜜的之间的社会角色和地位、影响力、对信息的掌握方面会产生变动,如果过于不对等,也会影响双方的感情联系。如果想长久地维系这段亲密关系,我们就要做到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对方,让对方感到安全、放松与尊严。

  主要参考文献:

  [1]全国13所高等院校《社会心理学》编写组编。社会心理学(第3版)。天津:南开大学出版社,2003。

  [2]林崇德主编。发展心理学。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9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