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中国IT科技网资讯正文

张小龙5年公开课讲演中藏了哪些小秘密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2020-01-10 09:03:03  阅读:1814+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石雅莉0321

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盒饭财经”(ID:daxiongfan),作者姚赟,制图石榕,36氪经授权发布。

张小龙没有到现场分享,这件事也成为今年微信公开课的热门讨论话题。

1月9日上午,2020年微信公开课Pro在广州开课,然而已连续4年出现在现场的张小龙并未到现场。现场,张小龙以视频的形式分享了12分钟的思考。

视频中,张小龙还解释了为何不来现场的原因:“其实我是故意不来现场的。记得第一次公开课,我提到说,参加各种会议可能是很浪费时间的。”

即使已做解释,还是引来了不少猜测的声音——张小龙到底在卖什么关子?

从2016年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到今年的视频分享,盒饭财经(ID:daxiongfan)统计了这5年张小龙的演讲内容,不仅找到了他今年为什么没去现场的原因,还理清了这5年张小龙到底在讲什么、在关注什么,更发现了微信和张小龙的一些来自“小数据”的秘密。

01张小龙为什么没来?

每年公开课开始前,微信内部总会找张小龙提出“灵魂一问”——今年要不要参加公开课?而张小龙也总会回答:“我还没有确定好,还是要想一想。”

事实上,“要不要来微信公开课?为什么?”是张小龙在公开课中的“套路”之一。

2016年1月11日,张小龙首次出现在2016年的微信公开课现场,现场有些诧异。

原因很简单,工作中,张小龙经常和同事说“尽可能的少去参加一些会议,浪费时间”。而他这次出现在公开课现场,显得有些自相矛盾。于是,他花了几分钟解释了为何会出现在这里的原因——用户多了、体量打了和需要进一步沟通和传播。

在这堂以“微信力量”为主题公开课中,张小龙分享了48分钟,根据现场演讲整理出的未删减文字共8024字。

2016年12月28日,2017年的微信公开课上,张小龙第二次出现在现场,开场依旧是为何要来这里。而这一年来参加的原因很简单——对去年小程序的回应。

从现有留下的视频和音频文件中了解,张小龙分享了87分钟,根据现场演讲整理出的未删减文字共13165字。

2018年1月15日,微信的2018年公开课照常举行,这次的主题是“to be 正当时”。同时,张小龙也毫无意外地出现在了现场,开场以“跳一跳”这个小游戏作为引子,做了68分钟的分享,整理成无删减文字共11791字。

去年张小龙的公开课,就是一场大考——全程210分钟的分享,除了考验了他本人的输出能力外,更考验了台下观众的膀胱和看着直播观众的手机电池性能。而这次还是“今年为何需要来现场”作为开始——连续好几年来参加,突然中断了,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。

今年则只有12分钟,开场则变成了今年为什么没来,理成文字为3001字。

也就是说,5年公开课,张小龙的5次演讲中有4次是以“我为何需要来或不来现场”开始的。到底来不来,或许,真的是张小龙一直在认真思考的严肃问题。

当然,除了张小龙自己的说法外,盒饭财经(ID:daxiongfan)还发现了另一个可能会引起他今年没有到现场的原因。

(2016年-2020年公开课基本信息统计,制图盒饭财经)

梳理了这5次微信公开课中,张小龙演讲时长和后续传播中未删减稿件字数后,得出了上图。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中,演讲时长共计425分钟,平均下来每场85分钟,传播的未删减整理稿件共计58683字,平均11736.6字。

从“历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时长统计图”中能发现,从2016年-2018年,三年的演讲平均时长略有波动,但起伏不大;到了2019年,时长大幅度提高,而今年则大幅降低。

这么推测,今年张小龙不出现在现场,且只通过视频分享了12分钟,极有很大的可能是去年演讲时长透支严重,今年只能“紧缩”。

要知道,在台下没有人提问的情况下,张小龙5年中有4年都在自行解释自己为何需要来或不来,“强迫症”张小龙怎么能忍数据起起伏伏的不均衡?

02谈产品时,张小龙在讲什么

在现场演讲中,张小龙曾多次提到微信公开课针对的是开发者,而其主题也基本由微信这款产品出发。5年间,微信公开课都会定有主题,如微信力量、下一站、正当时、同行、未完成。但,以上这些主题,却并非全然等于张小龙分享的核心。

盒饭财经(ID:daxiongfan)梳理了近5年公开课的主题,同时对张小龙演讲主旨进行了相应的概括,得出了下表。

近5年张小龙演讲主旨可概括为:2016年,关于产品、平台价值观的思考;2017年,关于小程序的理解和想法;2018年,关于小游戏外挂、产品、“用完即走”、“去中心化”、公众号、小程序、小游戏、企业微信的8点思考;2019年,关于设计原则、微信的历史、公众号、社交、阅读、信息流、AI、善良、支付、企业微信、人口红利等11项的思考;2020年,关于信息的一些思考。

我们再将以上主旨分别进行了提炼:2016年,价值观;2017年,小程序;2018年,8项思考;2019年,11项思考;2020年,信息。

那么,张小龙又是如何讲述这些核心的?他的关注点在哪里?

我们将张小龙近5年演讲(官方未删减版稿件,不包含标题)中出现的重点高频关键词进行了梳理。与之前盒饭财经原创稿件《大半年说了一辈子的话:关于任正非的小数据分析》《和马云学“怼人”》,关键词选择的标准一致。

重点,指的是在表述过程中具备重要含义或价值,比如“的、得、地”“首先、其次”“你我他”这样词出现频率当然会很高,但考虑到解读的价值并不是很高,所以这类词并不包含在其中。同时,还有一些如“组织”这类,语境不同在文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关键词也未添加到其中。高频,很好理解,就是出现频率很高。本文出现的高频词汇均来自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中的演讲。

(2016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高频关键词)

张小龙在2016年微信公开课演讲中,重点高频关键词使用情况如下:用户79次、微信56次、平台42次、人(个人、人群等)38次、价值29次、产品21次、朋友圈16次、时间15次、分享15次、优惠13次、价值观11次。

(2017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高频关键词)

张小龙在2017年微信公开课演讲中,重点高频关键词使用情况如下:小程序134次、人(个人、人群等)53次、程序49次、服务42次、用户39次、公众号38次、微信37次、互联网36次、希望25次、形态22次、智能/智能化22次。

(2018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高频关键词)

张小龙在2018年微信公开课演讲中,重点高频关键词使用情况如下:微信86次、小程序64次、游戏56次、用户54次、人(个人、人群等)54次、平台33次、希望32次、信息27次、时间20次、公众号20次、产品18次。

(2019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高频关键词)

张小龙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演讲中,重点高频关键词使用情况如下:人(个人、人群等)245次、微信142次、用户113次、产品80次、朋友圈71次、社交59次、小程序51次、工具48次、时间42次、信息39次、希望37次、游戏36次、AI36次、平台32次、阅读32次、内容30次。

(2020年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高频关键词)

张小龙在2020年微信公开课演讲中,重点高频关键词使用情况如下:人(个人、人群等)39次、信息34次、微信16次、思考12次、内容11次、时间6次、平台6次。

再来看每年分别提炼的主旨——2016年,价值观;2017年,小程序;2018年,8项思考;2019年,11项思考;2020年,信息。

2016年,张小龙阐述价值观时,主要讲的是用户、平台、人、价值和产品力;2017年,张小龙在介绍小程序时,带出的是人、程序、服务、用户;2018年,张小龙在8项不同的思考时,围绕的除了微信、小程序、游戏等产品外,基础还是用户、人、平台以及对未来的希望;2019年,花了210分钟阐述他的11项思考时,主要聊的还是人、用户、产品;而今年,在相对极短的12分钟内,讲的看似是信息,背后还是人、用户、隐私、时间。

微信或者一款产品,对用户对人的价值如何体现?微信的定位到底是什么?平台还是工具?用户与产品的关系是什么?信息、产品与人三者的关系是什么?产品与用户的时间又是什么关系?

这些都是张小龙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核心。

03“灵魂拷问”

与“我今年为何需要来/不来”的自问自答一样,在张小龙近5年的演讲中,有不少重点高频关键词贯彻始终。

如人(个人、人群等)共计出现429次、微信337次、用户289次、小程序254次、产品139次、信息124次、平台118次、希望108次、朋友圈98次、游戏97次、公众号96次、时间93次、服务85次、工具82次、社交65次、内容55次、价值50次、分享49次。

(制图盒饭财经)

从上图可发现,人(个人、人群等),2019年是众多关键词的波峰,当然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为持续210分钟的输出,重点词汇的出现次数也会相应增加。

这些关键词中可进行分门别类,如微信、小程序、朋友圈、公众号等产品名称类关键词,人、用户、产品、信息、时间、流量、触达等关系探索类关键词,平台、服务、工具、用完即走等定位类关键词,游戏、社交、内容、分享、能力、功能等功能类关键词,希望、价值、效率、高效、思考、体验、推荐、线下、去中心化、规则、隐私等价值观思考类关键词。

(近5年张小龙微信公开课连续输出重点高频关键词分类表,制图盒饭财经)

我们将这些关键词进行梳理后发现,某种角度来看,除了产品名称类之外,其余四类均代表了张小龙一直关注的几类问题。

如关系探索类中,他就多次在演讲中涉及此类问题:信息对用户来说意味着什么,一款产品究竟该压榨用户的时间保持粘性还是如何,流量该怎么样获取,该怎么样通过产品触达用户,等等。

定位方面,更是持续在探讨,微信到底是平台还是工具,用完即走到底是什么,服务属性对产品意味着什么,等等。功能方面,则是在这些具体的社交、内容、游戏等方面,进行了细节的探讨和思考。

价值观思考类,则是不断提出新问题,研究未来趋势。如,推荐算法机制是什么,如何去中心化、平台规则如何强化、个人隐私安全如何保障等等。

事实上,这样一些问题具有普世意义——每一个APP都可以向自己发起这些“灵魂拷问”。

04多面张小龙

年复一年,有些关注点想着想着,想明白了;而有些难题的答案,又在不断更新迭代。我们从数据的纵向,看到了张小龙持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,而从横向,则能看到不断“迭代”中的多面张小龙。

统计之前,下意识觉得技术出身的张小龙,逻辑、技术、算法、数据之类的“理工科词汇”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。甚至常年挂在互联网从业者口中的“逻辑”“迭代”,在张小龙近6万字的演讲中,仅分别出现了一次。

数据告诉我们,张小龙可能是一个被代码包裹着的“诗人”。用“一个生活方式”,而不是“一种”;一个人站在地球前的启动页,从不给他的“标准答案”,鼓励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;分享王阳明、留下想象空间,喜欢神秘感。

同时,数据还告诉我们,他可能还是一个研究者,可能还是一个纠结的矛盾体。

我们从众多关键词中,挑选了信息、时间、隐私三个关键词(还有别的的关键词也有同类现象的关键词,此处仅作为举例说明用),在对应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未删减演讲整理稿件字数的基础上,得出了一个比例。

(近5年递增的连续输出重点高频关键词(节选)统计图,制图盒饭财经)

从上图中能看到,这三个关键词在张小龙演讲中出现比例的曲线逐年递增。持续增加投入的背后,代表着注意力的持续加大倾斜。换个角度看,对张小龙来说,未来信息将产生的问题与机会、个人隐私安全问题、产品与用户时间占比问题,是这几年他所持续关注的点。

那为什么说张小龙可能还是一个纠结的矛盾体呢?

如,在微信的定位上,张小龙的输出就很不稳定。

张小龙一直将微信定义为“工具”,对平台的概念则持续“游走”状态,而服务和用完即走则是对工具属性的强化。我们将关于定位的四个关键词进行了进一步的拆解分析。将出现次数乘以关键词字数,最后除以当年分享稿件总字数,得到了一个比例。

(近5年张小龙关于定位重点高频关键词的占比统计图,制图盒饭财经)

从上图中能看到,2016年多次提到平台,2017年则直线下跌,到了2018年又有所抬头,2019年和2020年相对稳定;除了今年简短的12分钟讲话,样本范围不足,“工具”关键词基本呈上扬趋势,哪怕张小龙在2016年时就强调微信就是一种工具,但从输出来看,其定位并没那么清晰;“服务”一词,则在2017年达到顶峰,而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;在2016、2017、2018年,连续三年找了大段的时间对“用完即走”就行专场解读,在2019年(210分钟那场),却只字不提,这里头感觉有些怪异。

带着这些数据,我们再来看,近5年的微信公开课上,张小龙对微信的定位是如何表述的,以下为张小龙公开演讲中节选的原文。

2016年:

“因为蝴蝶效应本身来说是很难遇到的,但是在微信这样一个平台上面,它真的是瞬间就会发生。”

“微信作为一个平台,为什么我们在很多的规则。”

“我们大家都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,对工具来说,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,然后尽快的离开。”

2017年:

“我说微信只是一个工具,我们应当想如何做好这个工具。”

2018年:

“微信作为一个具有平台属性的工具,它肯定会有一些平台性的内容,比如订阅号、小程序等,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应该有一种态度,即我们是怎么面对这样一些平台内容的。”

2019年:

“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,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,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,在用户看来,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。”

2020年:

“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”

从2016年到2020年,微信到底是一个平台还是一个工具,可能张小龙自己也没想明白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